减负提质从作业抓起
——浅谈成都市少城
小学作业创新工作
的几点尝试
成都市少城小学 陈燕 廖信兰
众所周知: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。尽管各级管理部门常以“减负提质”来规范、指导学校
教育教学工作,中小学的作业负担却仍越来越重;家长关于作业负担过重的投诉仍旧不减;老师们仍
在头疼:负肯定是要减,质肯定是要提,但学生该练的还是要练,该过手的知识还是必须要过手,究竟应该怎样减负?哪些负担才是学生真正的过重学业负担呢?一线教师具体应该怎样做才是
在减负提质呢?这是我们每一位
教育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近两年,少城小学一直在思考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。为“减负提质”,我校在作业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:减负提质从作业抓起。
一、不断学习,统一认识,更新观念,让老师们“有法可依”。
学校首先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、讨论,大家更新了观念,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、学生观和质量观、作业观,并形成共识:减负所减的主要是家庭作业,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是作业负担和考试负担。考试负担决定作业负担,没有大量的作业练习,所学的知识便不能很好地领会、理解、巩固和应用,知识便不能转化为能力。可见作业是必要的,关键是数量的多少,难度的深浅,形式的多样,而不是简单地减量。这就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去钻研教材,根据学情,发挥集体智慧去设计并布置有实效性的作业。
二、创新校本培训内容,开展作业设计的专项培训,让老师“施之有法”。
(一)要让学生乐意写作业。
通过多次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讨论,老师们都认识到:设计作业确实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,它需要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,需要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的建议,也需要从教不久的年轻教师的想法,需要群策群力。
就价值和意义来看,作业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直接途径;是教学评价的手段、互动的形式和沟通的桥梁;它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。诸多教学实践证明:难易适中、数量适当、富有灵活性、创造性、趣味性和竞争性的作业才是学生真正喜欢做的作业。设计得好,能起到提升学生能力、培养兴趣、促进学习积极性的作用;设计的不好,不但不能提高能力,而且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
(二)基于学情,设计基础性作业和差异化作业。
要让作业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,作业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。我校提倡教师根据学情设计、布置基础性作业练习和差异化作业。
基础性作业是保底,这类作业要体现针对性,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:多次筛选后形成的作业,一定让学生通过练习不仅能加深知识的印象,而且能促使他们牢固掌握。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,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,他们的学习存在差异。如果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,就会造成有的学生“吃不饱”,有的学生“吃不了”的现象,因而老师们就要基于学情,设计出科学合理、由易到难、层层递进,可供不同学情学生选择的差异化作业。差异化作业就能让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“最近发展区”,跳一跳,摘到“果子”,尝到成功的喜悦,增强学习的自信心,从而愿意、乐意做作业。
(三)增设趣味性作业。
我们知道:“百学趣当先”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也是最好的约
束,可见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。学校的老师们可积极发挥年级组老师的集体智慧,在“趣”上下功夫。
1,“趣”要体现在内容上。作业应从学习中来,贴近生活,语言应儿童化,尽量丰富多彩。除了书上的内容,还可以选择课外的内容。
2,“趣”要体现在形式上,可以设计猜谜语、讲故事、摘取智慧星、做游戏、各类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。
3,“趣”要体现在结论上,针对以往只求一解的模式,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个性,允许多元的答案,从而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,不盲目求同。
(四)团队协作设计富有学科整合特点的团队创意作业。
学校鼓励、指导教师个人或团队根据学科特点、年段及学期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、学情设计的一次(或系列)课堂练习题目、课后作业、课外作业;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(有针对性、实效性)、突出重点、难易程度有梯度、形式多样;有可借鉴性、可推广性;受学生喜爱的作业。
近两年的尝试,我校孩子们十分喜爱这样的创意作业,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他们既将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、巩固、运用,还将知识进行了梳理,形成系统。
三、改变批改作业的形式,从批改走向对话。
学校倡导老师在批改作业时,除了有明显表示对、错的文本符号,
成绩的等级分外,还应附上一些富有激励性、赞赏性、感染力、批判性、人情味的话语。让学生从这些批语中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意,殷殷的期盼,奋进的鼓励......
这样作业批改就成了心与心的沟通,是师生一种平等的对话,拉近师生距离的法宝,更是催促学生奋进的号角。
四、搭建交流、学习平台,健全、完善评优制度,激励作业革命
和创新。
为激励老师们不断探索,勇于投身教学改革,与作业不断“较真”,我校及时完善、创新学校的评优制度。
(一)增设“学科创意作业奖”、“团队创意作业奖项”,树榜样,促交流,共成长。
(二)将校级评优的权利下放到学科组。老师们在在学科组的集体评议中反思,在反思中改进。
(三)鼓励老师们勤于动笔,形成教育教学成果,予以推广,提供借鉴。
综上所述,我校近两年在作业管理方面的摸索和尝试,想努力突破作业的“困局”,在“提质”中奋飞,为教育托出一番别样的天地。我们知道,一本小小的作业连着家庭和学校,连着教师、家长和学生,它是教育最敏感的一个神经末梢,它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用心、智慧和坚持,勇于在作业创新中有更多、更好、更深入的探索。